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幸福家庭》 > 2019年第1期
编号:13330218
母亲的地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9年1月1日 《幸福家庭》 2019年第1期
     母亲常说:“这地不种怎么得吃食呢?”

    老家是一个名叫黄莲塘的小山村,位于云南省芒市江东乡群山深处,交通、信息闭塞。乡亲们守着贫瘠的土地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生活却还是如黄连一般苦不堪言。

    1988年,母亲25岁,亭亭玉立。我一岁有余,牙牙学语。家里四世同堂,十几口人。

    祖母像一台精密的仪器,每天用“升筒”从瓦缸里舀出大米,对上成倍的玉米面在甄子里蒸熟。粒粒白米饭像颗颗珍珠点缀在金黄色的玉米饭里,发出耀眼的光芒。青菜、佛手瓜、马铃薯永远是餐桌上的主角,配上腊腌菜、豆豉、卤腐,一家人三下两下将一甄子玉米饭吞下去。那时,全家人只希望什么时候能够好好吃上一顿不噎脖子的白米饭。

    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,成天与土地开展硬碰硬的对话,只希望能多收获几包玉米。她找一块稍微平坦干净的地将我放下,为我撑起一把伞遮阳,母亲一边在地里劳作,一边照看我。看我爬远了,便停下活计将我抱回伞底。她总是用力将锄头高高挥过头顶,将生活的苦一锄一锄埋进地里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夕阳下,母亲扛着锄头背着我,拖着疲惫的身躯,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上,从黄昏走进煤油灯深处。一名农村妇女的宿命,似乎就这样被定格在了深山里。

    1998年,家里分了户。

    母亲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,新开辟了几块菜地,稍远的种玉米、马铃薯,稍近的种蚕豆、青菜。课余时间我就背着背篓跟在她后头,将猪粪、鸡粪背到地里,将地里的玉米、马铃薯背回家。玉米一部分喂了鸡,一部分碾碎后喂了猪。每天饥肠辘辘回到家,如果母亲往滚烫的灶灰堆里埋几个马铃薯,或是焐一把干蚕豆,这便是童年里最美味的零食。

    家里一年养两头猪,出栏的时候卖一头补贴家用,一头留下做年猪。亲朋好友吃过年猪饭后,剩下的猪肉腌成腊肉、灌成腊肠,挂在房梁上。在家中能吃上白米饭后,总觉得下饭菜非得是这房梁上暗红色的美味,它让人朝思暮想,垂涎欲滴。母亲不轻易将腊味取下来,除非家里来了客人。上菜时,腊味摆放到客人面前,小小的我只能期待母亲隔上一时半会儿,再一小片一小片地夹到我的碗里。那时候觉得,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,就是我和腊味之间的距离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母亲针线活极好。夜里,借着微弱的钨丝灯光,她将父亲的旧衣改造成我们的新衣。她挥动锄头的频率更快了,将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子女的希望,都播种到了地里。

    2008年,是村子从山区搬到坝区的第6个年头,这得益于国家异地扶贫搬迁政策。新村子取名“江莲新村”,意为忆苦思甜。

    离开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,母亲的锄头一度摆在屋子一角生了锈。不过她很快便回过神来,硬生生在屋后的旮旯之地开辟了半分地,一半种上萝卜、青菜,一半种上葱、姜和芫荽。家里衣食无忧,然而她并不愿意闲着,先是考取了摩托车驾照,而后便到附近村寨的土地里寻找活计,打零工挣钱。

    母亲又忙活起来了。第一次和远方姐妹通上了電话,第一次坐着公交车进了城,第一次从冰箱里取出了保鲜的肉,第一次到芒市广场看了晚会……

    母亲有个小账本,荧光灯下,每天她都要在账本上画“正”字记录自己的打工天数。第一次领到工钱的她,眼泪不经意滴落下来,恰如她第一次挥起锄头挖进地里。账本上,一行行“正”字像一行行庄稼,写满了母亲对生活的坚持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018年,母亲55岁,身形有些许佝偻。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,31岁的我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。

    我在城里工作,贷款购买了一套二手小庭院,母亲赶来帮我照看孩子。屋顶的阳台上,一个个一米见方装满泥土的泡沫箱,成了母亲的一块块新菜地。这是母亲种菜种类最多的时候,秋葵、豇豆、韭菜、小米辣、南瓜、茴香等等。这也是母亲挖地最不费力的时候,巴掌大的锄头与半空中的土地再也碰撞不出过多的火花。但母亲依然在尽心尽力地打理,她离不开锄头,需要听到种子发芽的声音。一丝丝皱纹悄然爬上母亲的脸颊,我们却一直安慰母亲,说她还很年轻。

    母亲开始到街上购买漂亮的裙子,担心自己胖不再吃太油腻的食物,跟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。明亮亮的LED灯下,母亲正在通过微信视频与远方的姐妹聊天。她的笑容,一如年轻时的明朗。

    这地不种怎么得吃食呢?

    母亲一直都有一块地,一锄一锄挖在了我的心底。她哪是在种地呀,分明只是想告诉我生活的道理。

    (摘自《云南日报》2018年11月9日), 百拇医药(明雄忠)